888元一包的榨菜、1000元一杯的橄欖汁...?
上周,時有趣發(fā)現(xiàn)一個挺有趣的事,就是一個可能平日里默默無聞的品牌,會因為推出一款“天價”單品而快速走紅的現(xiàn)象。
天價單品,能帶火品牌?
我們常吃的涪陵榨菜,單品價格也就是一塊多兩塊,彼時我們還取笑過“大陸人吃不起榨菜”的新聞,最近他們家還真推出了888元的奢侈版榨菜。
根據產品圖來看,這款產品名為“五年沉香”的榨菜,重量僅為900g,包裝上也采用了禮盒的形式。
無獨有偶,上周一家奶茶店,一杯橄欖汁要1000元的新聞也上了熱搜。這款打著鎮(zhèn)店之寶的橄欖枝,包裝上更是直接印上了土豪金的字樣“貴”。
而如果你進一步了解,會發(fā)現(xiàn)天價單品只是這些品牌的個例,其大多產品都是正常價格。
對于這樣的定價,兩家公司也都紛紛做出回應。
涪陵榨菜回應媒體稱:沉香款是公司一直有的產品,用的是腌制比較久的榨菜做成的,并不是新推出產品。888元五年沉香榨菜是作為禮品榨菜的品類,進行銷售。
野萃山這邊也回應:是因為用了價值800塊的原料。
回到傳播角度上來看,先不說這些天價單品的市場有多大,但它們的推出其實非常容易為品牌引起關注。
比如涪陵榨菜就引起了媒體的一輪密集報道,然后順利上了熱搜榜,而在此之前品牌的動向可能鮮有聽聞。
千元一杯的奶茶品牌野萃山,也從一個地方品牌登陸熱搜,走進全國用戶的目光里。
看到這里,是不是想提出一個假設:當我的品牌想要出圈時,是不是推出一個天價單品,就能走紅了?
天價是品牌出圈的好邏輯嗎?
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品牌,突然推出一款天價單品就能贏得聲量,這是一個好的思路嗎?
要解題,我們先得再看看一些案例。
案例1:今年,售價近27000的LV的充氣衣,在剛剛推出時也引發(fā)了一大波社交討論。
消費者對此的回應更多的不是買買買,而是:來吧,自己搞一件。
在這個案例中,品牌更多的是像消費自己的品牌價值,推出一款社交話題產品,而并不是為了讓產品能贏得多少的市場。
案例2:千金難買的Supreme板磚,很貴但銷量卻很火爆,就連這個品牌聯(lián)名的紐約郵報,都能瞬間漲價翻40倍。
天價單品,為什么又能賣的很好?
這其實是因為當時Supreme當時屬于非常小眾圈子的限量稀缺品牌,而在其潮牌和限量的催化下,它售賣的價值就不僅僅是物理價值,而是一種心理價值,也就是社交貨幣。
而事實上,當Supreme出售給the North Face、vans等品牌的母公司VF(威富集團)后,便逐漸稀釋了小眾稀缺品的價值。此后品牌所能提供的社交貨幣價值也在大打折扣,想必如今很難再有千元難買的板磚出現(xiàn)了。
其實分析到這里,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。
天價單品,要么有足夠強的品牌力支撐,要么就要有社交價值來支撐。對于沒有很強品牌力而推出的高價單品,就要看其產品是否具備“稀缺價值”。
比如在LV和Supreme的案例中,它們出售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,也是社交價值和品牌價值。所以這些品牌可以把本身不值錢的東西賣到很貴,然后還能引起社交流量。
而在涪陵榨菜和野萃山的案例中,它們本身品牌溢價是很有限的,其稀缺價值其實都是來自產品端的,一個是“五年沉香”的時間價值,一個是所謂的“高價原料”。但這中間需要提醒品牌注意兩點:
流量伴隨風險:當一個主打平價或者大眾品牌以“稀缺價值”來主打一款高價產品時,雖然容易走紅,但也往往帶著非議和負面的輿情觀點。
涪陵榨菜和野萃山都面臨了這樣的問題,隨著走紅網絡上也有很多的負面觀點。所以對品牌來說:當沒有很強的品牌溢價支撐時,以非常態(tài)的高價單品獲取流量,一定是一把雙刃劍,品牌往往是游走在輿情風險的邊緣,所以必須要做好輿情風險控制。
產品基于真實:就在發(fā)文前幾個小時,野萃山天價果汁因為涉嫌虛假宣傳,被市場監(jiān)管機構調查了。
所以當你的品牌無法讓產品溢價到天價時,企業(yè)最好確保產品的稀缺價值基于真實,否則就是搬起磚頭砸自己的腳。
綜上,品牌推出天價單品也許是一種品牌出圈的玩法,但這其中涉及的輿情風險以及產品定價的真實性,都是值得品牌評估的一些核心因素。
同時在案例中也能發(fā)現(xiàn),品牌對于把產品變成“流量”的需求是旺盛的,這其實涉及到了如何打造社交貨幣產品的問題,但社交貨幣產品≠高價單品,這是品牌需要理解的。
在這里,時有趣也分享一下,關于打造社交貨幣產品的一些思路:
1.準確定位社交產品
奇奇怪怪的產品帶來意想不到的社交流量,證明了這些產品更大的價值是服務傳播,而不是直接效力業(yè)務。
我們知道每一個產品生產的背后,總會涉及到非常復雜的程序。從產品定位、產品配方、加工線、渠道、宣傳都是一系列的問題。但當品牌是希望通過產品贏得傳播時,最重要的是把屁股坐端。
如果是為了市場去,那么就正兒八經的根據市場需求開發(fā)產品,如果是為了流量去,那么盡量是通過小批量的限量生產,通過一些更有噱頭的產品思路,以線上傳播去贏得用戶關注,引發(fā)討論就好。
如果盲目去批量化大規(guī)模生產,品牌力卻跟不上,真的很難達到“Supreme一磚難求”的場面。
2.產品需要有流量思維
當把社交產品的出發(fā)點端正后,不論是通過奇葩的產品設計、還是瘋狂的跨界產品、抑或超高顏值的產品設計,社交產品的目的都是為了贏得流量,那么這對品牌來說需要思考的地方又是什么?
時有趣認為,不同于傳統(tǒng)營銷環(huán)境,立足于互聯(lián)網環(huán)境下,任何產品都應該具備互聯(lián)網產品屬性,而互聯(lián)網產品的顯著特征就是:流量、粉絲和社交屬性?;ヂ?lián)網產品應該具備自己的流量,簡言之,產品本身是有話題度或者關注度的;應該具備自己的粉絲,同時,品牌需要具備運營產品粉絲的意識和能力;最后是具備社交屬性,不僅可以被粉絲安利給其他消費者,自身應該也具備融入到社交語境當中的特質。
營銷需要管理并賦予產品生命力和戰(zhàn)斗力的角色,有的產品是沖前線,吹號角的,有的產品是常勝將軍,盈利最大化的,有的產品是需要具備“交際花”功能的,為品牌帶來新的流量和話題。
合適的頻率,這一點其實很容易被忽略。
就像故宮文創(chuàng)火極一時,但瘋狂聯(lián)名最后讓消費者逐漸脫敏,關于它的社交話題也逐漸稀薄一樣,品牌推出社交話題產品的頻率要保持節(jié)奏,否則消費者很快就會喪失新鮮感,既無感也不會消費,更不會產生話題。
即便從奢侈品來看,它們推出的這類話題產品,也總是保持在一個相對合適的頻率中,或半年、或一年,總是冷不丁的來一個非常醒目的產品,輕松賺取眼球。
4.回歸到品牌力的提升
品牌力始終是支撐消費者認可產品溢價的核心因素。但品牌力的建設是一個持續(xù)性且長期的工作,并非推出一款天價單品就能讓品牌打上“高級”、“高端”的標簽。
所以對企業(yè)來說,在推出社交話題產品的同時,持續(xù)夯實品牌力,才是基礎中的基礎。只有當品牌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關注,任意一個產品都會受到用戶追捧和喜愛,這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品牌紅利。
素材和導圖均來自官方及網絡
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