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年頭,任何職業(yè)似乎只要沾上AI的光就會“升價百倍”——就連副業(yè)也不例外。
基礎一點的,是“普通人都能干”的AI寫作,號稱1小時小賺200+不成問題;技術含量稍微高一點的,像AI設計、AI方案撰寫,月入過萬不是夢;更高階一點的如AI視頻生產、AI玩偶吃播,爆款內容點贊數(shù)動輒10萬+,被宣傳成自媒體快速起號秘籍、號稱零經驗也能入行當博主,AI店鋪自主經營更是躺著賺錢的“財富密碼”……
但現(xiàn)實絕非表面上這般美好。那些看似輕松、躺賺的AI副業(yè),大多是營銷號為賣課制造的噱頭。當代人對搞錢的熱情,對AI的認知局限,給了各類培訓機構、網紅主播鉆空子的機會。但隨著AI逐漸褪去神秘面紗,技術不斷普及,人們的認知也在變化:AI副業(yè)遠非想象中“一本萬利”,大多數(shù)暴富故事背后,都有著利益與目的。
AI副業(yè)不好做:
占卜、寫作、設計各有各的難
市面上流行的AI副業(yè)花樣百出,但大體來說也離不開幾個常見類目。
一是玄學類,AI占卜,尤其是塔羅牌占卜,是最早火起來的AI副業(yè)賽道之一。
早在AI剛興起那會兒,利用大模型占卜算命就是互聯(lián)網流量密碼之一,并帶火了AI占卜概念。隨后各大大模型應用聞風而動,推出相應功能,比如Kimi的塔羅師會話,后續(xù)還誕生了Quin這樣的專屬AI算命模型,進一步降低用戶參與門檻——即便是缺乏深度認知、沒有經驗的小白,都能在AI的幫助下“扮演”好占卜師的角色。
畢竟比起和大模型直接對話,真人占卜師更有溫度,互動效果更好;比起專業(yè)的占卜師,靠AI輔助的新人供應更多、價格更實惠,在性價比和體驗感之間取得微妙平衡,讓AI占卜成為一種可行生意。翻看小紅書、抖音等社交平臺,都能看到不少新手塔羅師,發(fā)布自己利用AI學習解牌的過程引流,評論區(qū)總不乏“有償求解”的占卜愛好者。
二是娛樂、消費類,如AI貼紙、AI頭像、AI表情包設計等,主打輕量級投入、快速交付。
和AI占卜一樣,這一類副業(yè)操作起來也非常簡單,消費者提供素材或者想要的主題、關鍵詞,借助市面上大部分大模型工具都可以快速生成對應產品。像AI定制頭像、表情包等虛擬商品,線上就可直接交收,交易鏈條簡單直接。賣方通常在社交平臺賬號接單,定價也很有彈性,普通款大多9.9元起步,要求較高的藝術風格、二次元風格頭像和高端定制款,售價也可以達到99元以上。
貼紙等實體商品生產門檻也不高。
《天下網商》的調查顯示,網店常見的貼紙制作成本大多在0.5-0.9元之間,義烏等地有大批小作坊提供小批量代工生產服務。翻看淘寶、抖音電商等平臺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不少成立2-3年,粉絲量不足一千的AI貼紙小店,卻擁有售價10-15元的爆款產品,像前段時間大火的AI“外國山海經”貼紙,銷量高達數(shù)萬,毛利率極高。
三是技術含量相對稍高的實用類副業(yè),如AI文案寫作、AI翻譯、AI方案撰寫、AI視頻制作等。
打開BOSS直聘、前程無憂等平臺,都能搜到大量AI兼職文案、AI設計、AI小紅書編輯、AI美編等崗位信息,工作要求大同小異,大多數(shù)根據(jù)提示詞、甲方需求用AI生成簡單內容,甚至一些職業(yè)門檻較高崗位——如詞曲創(chuàng)作、視頻編導、營銷方案策略等,也都有AI相關兼職。
和以上兩種路線相比,這一類副業(yè)最大的優(yōu)點是更規(guī)范、供需鏈條更完善:上游對接著專業(yè)的公關、廣告代理企業(yè)或MCN機構,需求相對穩(wěn)定。不過這些崗位的待遇和“暴富”關系不大,許多AI寫作類崗位單篇付費20-50元左右,AI方案、AI視頻等也不過100-200元/次。
總結下來,三大類AI副業(yè)都有不少相似之處。
一方面,技術含量不高,副業(yè)內容確實和AI相關,但應用到的AI技術又相當有限。往好的角度想,這讓更多人享受到AI技術紅利,找到短期賺錢途徑;但低技術含量意味著更高的可替代性和更激烈的競爭,隨著越來越多競爭者涌入,AI副業(yè)賽道日漸擁擠,供需關系也面臨失衡。
另一方面,大部分AI副業(yè)只是停留在“賺點小錢”的階段,和傳統(tǒng)的寫作、設計等兼職差別并不大,和互聯(lián)網上盛行的“暴富”故事則有很大落差。AI副業(yè)之所以被渲染成新時代致富之路,除了流量、算法的助推,或許也少不了部分“有心人”的暗中操縱——這背后的套路,值得所有人提高警惕。
熱鬧背后的冰冷真相:
“造富”傳說竟是賣課話術?
理想與現(xiàn)實的落差背后,是AI副業(yè)被忽視的兩點挑戰(zhàn)。
首先是被“夸大”的需求。
不可否認,AI文案寫作、AI視頻制作、AI營銷方案撰寫確實有市場需求,但問題在于,這些賽道正逐步走向專業(yè)化、規(guī)范化,大型企業(yè)、平臺下場搭建AI自主生產工具、組建AI創(chuàng)作團隊,留給“非職業(yè)選手”的發(fā)展空間越來越有限。
以AI文案、方案撰寫等營銷類內容為例,頭部營銷機構、廣告公司都在努力開發(fā)AI Agent,負責輕量級內容創(chuàng)作,試圖進一步減少人工參與、提高創(chuàng)作效率。比如鈦動科技旗下的AI Agent Navos功能基本覆蓋整個營銷鏈路,可以自主生產跨平臺、跨地區(qū)的爆款內容。
其次,還有被輕視的準入門檻。
如前所述,AI占卜、AI寫作、AI設計這些副業(yè)技術含量并不高,表面上是降低了門檻,讓更多人得到入行機會,但其副作用也很明顯:交付的內容、產品質量參差不齊,口碑褒貶不一。
針對AI塔羅牌解牌,各大社交平臺都有用戶抱怨可信度飄忽不定、重復概率太高,遠不如專業(yè)占卜師能聊、會聊;AI寫作、AI圖片設計同樣有同質化傾向,高要求內容甲方不敢輕易用兼職AI寫手,低要求內容能做的人又太多了,長此以往市場難免要走向低質量競爭。
更讓人擔憂的是,這種反差正在放大人們的焦慮,更多人試圖找到進一步“掌控”AI的方法——這正好給各類AI培訓機構提供了可乘之機。
事實上,當前許多包裝精美、看似高大上的AI副業(yè)案例,最終都是指向賣課,且對年輕的90、00后和中老年用戶形成無差別覆蓋,只不過包裝話術、引流平臺略有差異。
針對年輕人,各大平臺直播間、短視頻、公眾號都是AI培訓機構的重點引流陣地,中老年用戶則集中在百度、抖音、西瓜視頻等平臺;宣傳話術上,針對年輕人的話術更喜歡渲染焦慮情緒,如“用AI月賺XX,跑贏同齡人”、“00后現(xiàn)身說法,再不學會用AI賺錢就晚了”,針對中老年人的話術則放大收益潛力、制造夸張噱頭,如“63歲大爺收益XX”、“初中學歷大叔通過AI副業(yè)月入XX”等;課程包裝大同小異,不過一些機構會專門針對中老人設計大字體、多圖排版內容,并不斷強調零基礎、培訓周期短、限時優(yōu)惠等賣點,精準命中中老年人注重性價比的特點。
比如北京某家2024年才成立的教育機構,在百度、西瓜視頻等平臺大量投放廣告、截留中老年用戶,按照指引添加培訓導師聯(lián)系方式后,對方就會出具一系列自證身價的證明材料——“清北博士”、“10年自媒體大咖”等身份tittle博取信任,再推送定制課程資料,以“4天傳授AI秘籍”、“包教包會”、“45歲以上都能學”為賣點吸引下單。
歷史總是驚人相似。從自媒體、主播等內容風口,再到VR/AR、AI等技術風口,似乎每一股新潮流興起,總是先養(yǎng)活賣課機構。
這背后的原因不難理解。一方面,賣課同時滿足“三低兩高”標準:邊際成本、時間要求、認知門檻低,傳播速度、利潤率高,最適合早期變現(xiàn)。從本質上講,AI賣課機構就是利用信息差,搶先收割一波財富。另一方面,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,人們往往會出現(xiàn)“FOMO”(錯失恐懼)情緒:害怕被取代、被顛覆,很容易被焦慮沖昏頭腦,陷入沖動消費的陷阱。
但這種利用時間差賺錢的機會窗口,總是短暫的。AI從興起到普及已有一段時間,逐步褪去神秘色彩,信息差也被抹平,公眾的鑒別能力相信會不斷提升,偽劣賣課機構的生意終究難以延續(xù)。
而對仍懷揣副業(yè)熱情的普羅大眾來說,這一系列變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(zhàn):利好的一面是市場得到凈化,日后將向規(guī)范化、專業(yè)化方向發(fā)展;但AI副業(yè)的門檻也會相應提高,只有掌握真正技術的人,才能吃到AI風口的紅利。